1、水冲洗结束后,在清洗槽内循环添加“板式换热器清洗剂”,控制清洗主剂浓度在3-6%,温度在50-60 ℃的范围内,于系统内进行循环清洗去污,清洗时间2—3小时左右。定时用pH试纸测量酸液的pH值,使其维持在1以下,当pH值在半小时内趋于稳定值且清洗系统内没有气体放出时,结束酸洗过程;(力和海得)
2、水冲洗合格后,循环添加“ 钝化预膜剂”进行钝化处理,来提高铜管的耐腐蚀性能。待整个系统溶液浓度混合均匀后停止循环,浸泡2-3小时。将钝化液排出系统,然后用“-中和处理剂”中和处理2、水冲洗合格后,循环添加“ 钝化预膜剂”进行钝化处理,来提高铜管的耐腐蚀性能。待整个系统溶液浓度混合均匀后停止循环,浸泡2-3小时。将钝化液排出系统,然后用“-中和处理剂”中和处理后排放,清洗过程结束;
3、断开与冷却盘管无关的其它系统,将清洗槽、清洗泵跟冷却盘管联接成一个清洗闭合回路;
4、在模拟清洗状态下对清洗系统的泄漏情况进行检查,同时清除盘管内松散的污物,当出口处冲洗水目测无大颗粒杂质存在时,水冲洗结束。后排放,清洗过程结束;
换热器清洗,采用化学清洗的方法:
1、列管内的循环系统建立:
2、列管外的循环系统建立;
3、油类污垢使用碱性(食品级)清洗剂:按相关标准执行配比;
4、水垢类试用酸性(食品级)清洗剂: 按相关标准执行配比。
一、化学清洗前的准备:
1、取试管做模拟试验,确定试验配方及清洗方案。
2、清洗泵站、原料、连接胶管等设备及辅件运到现场。安装好循环泵和清洗临时管线等,连接成一个完整清洗系统。
3、做好人身的各项防护措施。如防护眼镜、毛巾、口罩、橡皮手套、耐酸碱工作服及耐酸碱胶鞋等。
4、准备好工器具如扳手、铁丝、胶皮、夹钳等。
5、拆除或有效隔离预清洗设备所有仪表和不参与清洗的部位。
废液处理
清洗废液的处理严格按照甲方要求进行危化处理后排放拆洗方案
现场做好安全警示标志
拆卸前关闭进出口阀门,并排空换热器。
用**液压工具均匀打开换热器。(用液压工具受力均匀,换热器板片不易埙坏变型
清洗采用高压物理清洗,确保表面无明显固体颗粒物,对部分难以除掉的污垢,酌情使用化学药剂。
对确定的有问题板片进行进一步的物理渗透检验。
粘贴新密封垫。
回装按排序挂片,液压工具进行组装,达到规定尺寸。相连的板片保证百分化学清洗步骤
水冲洗-清洗剂清洗―水冲洗―清洗结束―压缩机空气吹干
1、水冲洗之百的金属与金属接触,避免板片在受压下变形及避免运行
a.传热系数高;
由于不同的波纹板相互倒置,构成复杂的流道,使流体在波纹板间流道内呈旋转三维流动,能在较低的雷诺数(一般Re=50~200)下产生紊流,所以传热系数高,一般认为是管壳式的3~5倍。 [2]
b.对数平均温差大,末端温差小。
在管壳式换热器中,两种流体分别在管程和壳程内流动,总体上是错流流动,对数平均温差修正系数小,而板式换热器多是并流或逆流流动方式,其修正系数也通常在0.95左右,此外,冷、热流体在板式换热器内的流动平行于换热面、无旁流,因此使得板式换热器的末端温差小,对水换热可低于1℃,而管壳式换热器一般为5℃fff.
板式换热器
板式换热器
c.占地面积小。
板式换热器结构紧凑,单位体积内的换热面积为管壳式的2~5倍,也不像管壳式那样要预留抽出管束的检修场所,因此实现同样的换热量,板式换热器占地面积约为管壳式换热器的1/5~1/8。
d.容易改变换热面积或流程组合;
只要增加或减少几张板,即可达到增加或减少换热面积的目的;改变板片排列或更换几张板片,即可达到所要求的流程组合,适应新的换热工况,而管壳式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几乎不可能增加。
e.重量轻;
板式换热器的板片厚度仅为0.4~0.8mm,而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的厚度为2.0~2.5mm,管壳式的壳体比板式换热器的框架重得多,板式换热器一般只有管壳式重量的1/5左右。 [4]
f. 价格低;
采用相同材料,在相同换热面积下,板式换热器价格比管壳式约低40%~60